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国礼故事
国礼故事

国礼背后的故事:那些年,我们迎来送往的国礼

更新:2020/1/10 17:22:51 来源: 作者:

2007年3月26日至28日,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出席2007俄罗斯(中国年)开幕式,并向普京总统赠送国礼中国名茶太平猴魁 资料图片

2007年3月26日至28日,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出席2007俄罗斯(中国年)开幕式,并向普京总统赠送国礼中国名茶太平猴魁资料图片

专访外交部礼宾司三位资深人士

三位受访对象简介:

吴德广

1965年进入外交部,曾任国宾接待处副处长、礼宾司政工参赞,中国驻马来西亚古晋首任总领事。

鲁培新

1960年进入外交部。前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,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,现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。

杨鹤熊

1965年进入外交部。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,中国驻丹麦王国原大使、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原大使。

国礼,见证了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,也记录了国家友好往来的点点滴滴。国礼是怎么送出门去,又是如何迎进门来的?背后又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呢?记者为此专访了外交部礼宾司的三位老领导,他们都是曾经亲手收受国礼和送出国礼的人,曾与国礼“亲密接触”多年,就让他们来揭开国礼的神秘面纱。

外交部如何“收礼”

在一般人的想象中,赠送和接受国礼,大都是双方领导人出席,举行正式的仪式,双方交换礼物,互相介绍说明礼物的含义、特别之处,然后欣赏赞叹,把酒言欢。其实现在的外交程序中,这样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。曾任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的鲁培新,在礼宾司工作了二十多年。他向记者介绍说,礼品最早都是面交,由双方国家领导人当面交换。后来演变成事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一个客厅里摆好礼品,双方的礼宾人员负责交换。此前双方都列有一份制作考究的礼单,每项礼品都列在上面,一目了然。

鲁培新说,我方收到礼品后,就给礼品受赠对象(一般是国家领导人)电话报告一下,说对方送了一个什么礼品,描述一下大概样子。后来礼品交接手续越来越简化,外国赠送的礼品,礼宾司只有极为简单的记录。比如一个代表团来访,整个接待过程会有一份专门的档案,里边就有礼品这一项,什么礼品送给什么人,不过没有图片。

杨鹤熊也是外交部礼宾司资深领导,曾任礼宾司司长。两任礼宾司前司长都对我们提到,礼品的接受、赠送只是礼宾司日常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。礼宾司主要负责外国元首来访的接待、宴会招待,我国领导人出访的活动安排等等。实际上很多礼品,领导人都没有看过,因为没有时间。

外交部接受完礼品,处理的时间也很快,大概一个星期就处理完了。赠送给国家领导人或以国家名义收受的国礼,会送到专门的收藏机构。吴德广在外交部工作多年,曾担任国宾接待处副处长、礼宾司政工参赞。他对记者说,记得当年在礼宾司工作时,周总理对礼品的处理极其严格,指示礼宾司将外宾送给他的礼品直接上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。周恩来还多次对礼宾司指示,要把有纪念意义、价值高的礼品集中起来,选择适当场所陈列展览,供国内外人士参观。1981年1月30日,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成立的国家友谊博物馆,一个主要职能就是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收到的来自全世界的“国礼”。

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杨鹤熊说,外国送的礼品有工艺品,但已不是重头。一般东南亚国家送工艺品多些,欧洲国家很少,美国就更不用说了。日本、韩国等国家会送一些音响器材、电视机等电子产品,每次收到这样的一批礼品,国家领导人一般会转送给学校。

国礼除了赠送给国家领导人,随团访问的工作人员也会得到礼品相赠。作为外交部尤其是礼宾司的工作人员,当然会在外事活动中遇到这种情况。外交部对此有明确规定,接受的礼品无论价值大小一律上交。“除非是一些特殊情况,比如工艺品上刻着我们的名字,还有一些小巧的手工艺品,比如马来西亚赠送的贝壳制品的摆件,也不值什么钱,才会让人当场领走。”鲁培新说。

对于收上来的礼品,外交部每年会集中处理一次。“像我们这样经常出席外交活动的人,当然名下的东西会很多,派克金笔啦、手表啦等等,大大小小列了一堆。我们唯一能有一项小小的“特权”,就是优先在自己名下的清单里挑一样东西。不过注意,不是白拿,是优先购买。”杨鹤熊笑起来。“价格大概是市场价格的几分之一。”鲁培新也说自己因这个“;福利”买过日本的相机、摩洛哥的地毯,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这些高档货在中国还十分鲜见。挑完之后,其余的东西就处理给外交部的其他同事,每人一件,通过抓阄的方式认购。